爨氏

历史来源

姓氏渊源:
  第一个渊源:源于姬姓,出自周王朝时期官吏爨官,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。
  爨官,为西周时期在宫廷内为王室成员制膳之士中的灶官,就是俗称的火头倌,专职掌管炊火。
  “爨”,就是今天称作的“灶”,用于安置无足器皿进行煑食物,“大羹湆在爨”,就是烹煮肉食、肉汤。而无足之器皿就称作“锅”。
  在典籍《周礼·天官·亨人》中记载:“爨官,职外内饔之爨亨煑。”
  在爨官的后裔子孙中,有以先祖的官职称谓为姓氏者,称爨氏。在古文中,“爨”即“炊”,二字同义通假,义同当今的“厨”,因此亦称炊氏,世代相传,后逐渐从中原迂徙到南中地区,正确读音作chuàn(ㄔㄨㄢˋ)。
  爨人在南中地区的不断发展过程中,逐渐融有古滇人的血统,并继承了以昆明为中心的滇文化,创造了闻名于世的爨文化,成为后世大理文化、南诏文化的渊源,后来的古大理国,就自称继承爨氏遗风,终为南诏所灭。
  爨人所用的“蝌蚪文”即爨文已经失传,如今无人识得其模样。爨人在政教合一的过程中所创造的、含有丰富自然知识的巫术也早已经没落湮迁的历史长河中,而且爨人所衍传的农业典籍、兵法兵书等等在唐朝末期就已不复存在了,这是一个消亡得相当彻底的文化历程。
  如今,人们只知道,在古爨人的后代撒尼部落人中,世代相传着一个凄美感人的故事,即流传于云南石林地区彝族支系撒尼人当中的口头神话传说,用诗的语言叙述了勤劳、美丽、坚强、勇敢的男青年阿黑和女青年阿诗玛之间爱情的不幸和悲惨的命运。
  “阿诗玛”,汉义就是“蛇女”,而蛇女则是古爨人深切崇拜的图腾。
  第二个渊源:源于祝融氏,出自东汉时期班彪、班固的封地,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。
  东汉时期,太学徐令班彪、典校秘书郎兼中护军班固、军司马班超、后妃师班昭、西域长史班勇等一大家族,是东汉历史时期著名的大臣、史学家、政治家、军事家,因编纂了千古名典《汉书》以及《白虎通德论》(《白虎通义》),收复重开了西域,汉章帝特敕封其家族食采于爨地(今山西忻县、定襄一带),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封邑名称为姓氏者,称爨氏,世代相传,如今读音作cuàn(ㄘㄨㄢ),其实正确读音仍旧为chuàn(ㄔㄨㄢˋ),只是由于南人不读浊音ch(ㄔ),因此演变为cuàn(ㄘㄨㄢ)。今《新华字典》、《汉语大词典》等字典中有许多地方传承了民国时期上海文字学派的学术痕迹,其所定“爨”字读音,实际上是错误的,在音韵学上称之为“洋泾浜式国语”读音。在历史文物《爨龙颜碑》中,记载了云南爨氏家族为颛顼、祝融氏和班彪、班固的后裔,因东汉末年班氏受封“采邑于爨地”(今山西忻县,一说今山西定襄),因而以封地名称“爨”为姓氏,并随着氏族的兴衰而不断南迁,先后经庸(今湖北)、蜀(今四川)而入滇(今云南),通过仿庄跷“变服从其俗”和通婚联姻等方式而与当地土著民族融为一体,成为中原移民中迅速夷化了的南中大姓。爨氏家族后来称雄云南历经数百年,始显于蜀汉时期,强盛于东晋成帝司马衍咸康五年(公元339年),直至唐玄宗李隆基天宝七年(公元748年),受到唐王朝扶持的南诏王阁罗凤才彻底结束了爨氏家族的统治,独霸天南有四百零九年,前后经历了七多个世纪,其家族统治时间之长,乃至于魏、晋以后的汉史多将云南土著民族统称为“爨蛮”,从而取代了过去一度流行的“夷”之称谓。在爨氏统治的后期,当时的云南地区还出现了被称之为“东爨乌蛮”和“西爨白蛮”的民族群体,这是因为爨氏一族统治的时间长,所以爨氏由姓氏而成为一种族称。尽管在《爨龙颜碑》中记载了爨氏家族名人爨龙颜身兼四种官职,但其他史籍中对其所任的主要官职“刺史”却了无记载。究其原委,就是当时中原朝廷无力去治理云南而“遥授刺史”,仅仅实行名义上的统治。从此,“刺史”便成为爨氏家族自我封授的官职并祖孙世袭,是名副其实的“土官”。从三国时期蜀汉王朝军师诸葛亮扶植南中大姓收其俊杰为官属,发展到爨氏土官祖孙世袭,可视为后来元朝在云南实施土司制度之滥觞。研究云南土司制度,爨氏土宫祖孙世袭的这一历史现象,显然是不能忽视的。在云南历史近入南诏大理以后,爨氏族人仍然保有贵族身份,一部分人改为寸氏,曾有寸氏族人为大理国布燮(丞相),元朝时为土官,明军入滇后又率先归附,并留有《寸升碑》予以记载。没有改姓的爨氏族人,如今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曲靖市麒麟区,陕西省华阴市孟源镇沟李村爨家自然村,河南省宜阳县城关乡后庄村、樊村乡、董王庄乡、嵩县田湖镇、栾川县潭头乡、汝阳市靳村乡、邓州市大桥乡、鄢陵县、三门峡市湖滨区西贺家庄,河北省廊坊市等地,仍然保留爨人的文化,定期举行爨乡文化节、爨族火把节等活动。
  爨氏做为一个有着古老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一个氏族,曾在以云南为中心的南中地区,形成相对独立的统治区域,兴盛五百余年,为古代中央政权统治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和中华民族的团结,以及国家的统一做出了重大的贡献。后来随着南诏国的建立,爨氏逐渐衰落,其居民大部分失去了“爨”姓,同化于少数民族中的“彝”族、“白”族,也有一部分远去海外,其中有及少部分,流落内地,还保留“爨”的姓氏。

各支始祖:
  爨 荣:先祖由陕西东迁宜阳,名无所考,二世祖教、荣二公,教公二子,长忠,次炎忠,炎厥后无所考,“惟荣公捐粟活饥民,旌为义士,载在县志,学宫设主春秋祭焉,宗庙立为始祖至今。”立二世祖爨荣为始祖。中华民国七年(公元1918年)编修的《宜阳县志》五卷《人物、义烈》中记载:“爨荣:坊郭保后庄人,明正统六年,大饥,人相食,输粟二千一百石以赈饥民,当据情邀请,劳以羊酒,旌为义士,万历年间知县纪汝清题请建坊,又经知府袁锭,同知王瓒,通判薛慎,推官邓蜎知县吕镛,县丞黄宗,主薄罗有闻,典史曹震,教育宋旗仝有赞语,同王襄毅、陈文献入祠忠义。”赞辞曰:荣归故乡,华阴南园,适因兵变,孤身东迁,旅栖于赵族,结姻授产,甫及二世,田连千陌,富户讳荣,明敏不凡,时值饥荒,百姓食艰,嗷嗷待哺,荣心侧怜,一承朕命,输粟二千,莶活众人,宜民安然,有司以闻,敷赐瑶天,旌为义士,仍赐优免,当时仁厚,众口交谈,援及至今,莶斯源源,多士克痒,后生翩翩,仁者有后,天遵好还,隐德休征,于此显然,铭刻在石,亿兆永传。为了纪念其功绩,万历年间,知县纪汝青,在后庄村爨氏家庙门口,古官道路边建有“纶音褒羲”石坊,上铭刻圣旨:圣旨云,国家施仁善民为首尔,能出杂粮二千一百石,用助赈济,有司以闻,朕用嘉之,今特赐勒奖论荣以羊酒,旌为义士,仍免本户杂迅差役,数世尚允蹈忠厚,表励乡俗,用副朝廷褒嘉之意。该坊青石建筑,古朴庄严,高五米,四柱三门,雕刻精美,名人书丹,可惜已毁于文化大革命的灾难中。现在祖陵爨荣前留有两通石柱,上刻知县纪汝青赠对联一副:捐粟活饥民光沐天恩褒义德;植槐昌世泽衍看甲科振乔门。是为宜阳爨氏始祖。

姓氏分布:
  云南省曲靖市麒麟区,仍然保留爨人的文化,定期举行爨乡文化节、爨族火把节等活动。
  陕西省华阴市孟源镇沟李村爨家自然村。
  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县田家庄镇新增务村,今改作“寸”,读cuan。
  河南省宜阳县城关乡后庄村外,樊村乡、董王庄乡,嵩县田湖镇,栾川县潭头乡,汝阳靳村乡,邓州市大桥乡,鄢陵县,三门峡市湖滨区西贺家庄。
  河北省廊坊市。
  今华北平舒郡有爨氏者,系为原古姓氏族一脉之后裔,为唐时避祸流落于此。原居本郡桑桑村,后迁居本郡菜园村。此一族人数代遵古训家传,德才品优,不为势争,勤劳善良,和睦周边,乐业安居于市井乡里,口碑颇佳。万不幸在1966年动乱中将祖训及古家谱遗失殆尽,族人中痛呼者多矣。又幸于族人有志者多,均为立家谱之之史献策。然虽历经波折,史料终难搜集,只为现存人追忆尚缺族坟上推七世之多,古谱古训更难寻觅。现以族坟第八世始成此爨氏家史,以效祖制,慰先人,警后志,亦快族人之心也。
  山东省商河县怀仁镇西南4公里处爨家村。本村村民皆姓爨,起源于本村西北8公里处的临邑县理合乡龙家村。本地有爨姓、龙姓一家人的说法。本村发源的马蹄烧饼,是商河县特产。

家族名人

触 屏 版